惠山区举行《咏无锡名人》首发式
“江南形胜,无锡钟灵。太湖之滨,明珠焕彩。”9月18日,丁剑华老校长创作的《咏无锡名人》新书在惠山区阳山中学举行首发式,无锡市文联原主席浦学坤、《江南文化》报、惠山区老年人体协、常州市及宜兴等地有关人士等出席活动。
丁剑华1945年出生,今年80岁。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大学读书时深受名师、名诗人的熏陶和教育,有深厚诗词创作功底。参加工作后,在藕塘中学、新读中学、无锡县职业高级中学等任教并担任学校领导工作。1988年起在阳山中学开创校园诗教,三次参与整修安阳书院,创办安阳文社学社诗社,创办《文笔峰》杂志,在诗教方面作出很大贡献。阳山中学成为江苏省国学教育研究基地、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有他的一份功劳。
《咏无锡名人》是部诗集,其中洋洋洒洒为682位名人,创作682首古典诗词,历时两年多时间,并配有每位名人的图片。浦学坤为此书作序,他在首发式上讲话,指出:无锡是华夏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钟灵毓秀。丁剑华就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是忧国爱民的诗人,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真正钦佩他的非凡勤奋和写作功力,他就是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让人钦佩的“无锡名人”!
《江南文化》报总编冯和年发言,他说:我有幸与丁剑华老师结缘近20年,我和他都是“安阳抒怀书画万米长卷”的发起人,第一次筹备会就是在安阳书院由他主持召开的,以后又两次在这里展出。《江南文化》新版后,他也成为《江南文化》诗词沙龙会会长,先后为《江南文化》《江南晨风》提供200多首诗词。他又是《百家话安阳书院》的常务副主编,收集整理了近百万字的文稿。他又是阳山中学与《江南文化》“安阳书院棫朴作人赓续文脉”研讨会的组织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至今已完成六次研讨会。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风格,也影响启迪了我。
丁剑华在首发式上致辞,他感言:纵观人类文明长河,每一个值得铭记的瞬间,背后无不屹立着执着与坚持的丰碑。我创作《咏无锡名人》诗集,是要发掘无锡名人精神,拥有这份力量,在平凡中孕育不凡,于有限中开启无限。它是凡人手中的火把,虽不能与日月争辉,却足以照亮自己的道路,并在黑暗中为后来者传递一缕温暖与光明。
丁剑华校长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是名副其实的当代实力派诗人。他对中国的人文历史十分钟情,尤其关心和热爱家乡无锡的经济文化发展,先后出版《一得诗集》、《余辉诗集》、《庚子诗集》、《诗咏无锡》、《咏中华始祖与帝王》等文集。今天,丁老师又在百年安阳书院首发他的新诗集《咏无锡名人》。敬佩之余,赋七绝诗以赠:“梁溪自多英才,笔底风云卷浩波。今见华章凝史韵,千秋人物共吟哦。”
首发式上,丁剑华向在座领导、嘉宾、区老年人体协、阳山中学等赠书。读者向丁老师赠送书画、“福”字等,大家热烈鼓掌,并合影留念。我记住了浦学坤主席的话:文字是很有力量的,文章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记住丁一教授的话:要写出有份量的作品,就要多读书,有的书要把它读烂。从丁剑华老师身上,我相信“执着与坚持的力量。”人生如长夜行路,执着是心中不灭的星火,坚持是脚下不停的步伐。两者相合,便成一种可撼动命运、可重塑现实的力量。这力量并非天赋异禀者的专利,而是深植于每个普通人的精神矿藏,只待开采与磨砺。丁剑华诗词创作的丰硕成果,正是“执着与坚持”的必然结果。
愿《咏无锡名人》走进无锡寻常百姓家,让无锡人了解身边有故事的人,让书中每位名人身上的闪光点象萤光一样聚集起来,照亮人们的心田。“丁剑华精神”鞭策着我们在以文化人的道路上坚实走好每一步,坚持每一天的笔耕墨耘。
(无锡市胡建琛)
责编:安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