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强村公司作为集体所有制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创新载体,已成为破解乡村资源闲置、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的关键抓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而强村公司正是这一政策导向下的实践典范。
强村公司以"集体公有+市场运作"为核心特征,通过整合乡村资产、资金、资源,构建政府、村集体、企业、农户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显著提升了乡村经济活力。例如,浙江省湖州市通过组建386家强村公司实现欠发达村全覆盖,2024年分红近2亿元,带动近万农户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这一模式的成功,验证了以智慧升级和产业振兴为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的有效性:
在智慧升级赋能治理效能方面,数字化平台实现资源精准匹配与管理提效。浙江义乌的强村公司管理系统整合三资监管、项目招投标等功能,降低运营成本20%以上。产业振兴激活内生动力的典型案例当属山东兰陵县,通过"强村公司+非遗"模式开发文旅综合体,带动村集体年收入增长30余万元。
当前,强村公司正从"单村突围"向"片区协同"演进,其经验为乡村共富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创新样本。本报告将系统解码其运营逻辑与实践启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实施提供参考。
【强村公司的概念与模式创新】 强村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设立,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投资、参股组建或入股县乡级联合发展平台,实行市场化运营兼顾社会效益的企业实体。其核心特征体现为集体公有性(村集体控股或参股)、市场法人性(公司化运作)、共富导向性(收益向村集体和农户倾斜),并通过数字化治理提升运营效率。
在集体公有与市场运作的融合实践中,浙江德清"八合模式"具有示范意义。东衡村联合8个薄弱村组建物业公司,共建10万平方米小微企业园,引入70家企业,年增收107万元。该模式通过产权明晰化、运营专业化、收益双重分配三大机制实现平衡:集体土地、厂房等资源折价入股明确各村股权比例;职业经理人团队负责园区招商运维;采取保底分红4.75%加利润再投资的双重分配机制。
多元合作与利益联结机制在湖州练美农业公司得到充分展现。由23个村联合成立的该公司发展"红美人柑橘"产业,形成"127"分配模式——10%利润帮扶低收入群体,20%村民分红,70%用于再生产。政府通过优先授予17类政府项目提供支持,企业负责技术输出和渠道建设,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岗位和分红机制实现三重收益,典型案例中提供100个岗位带动农户年增收2万元。
【产业振兴的爆发力思维】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共富的核心驱动力,其本质是通过系统性重构产业链、价值链与利益链,激活乡村资源要素的乘数效应。浙江强村公司通过整合386个村的资源实现年分红2亿元,印证了产业振兴的爆发力源于系统性思维与市场化运作的深度结合。
产业集群构建呈现三级架构特征。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配套园区+村级车间"模式实现产业链整合:亳州、阜阳等6市布局14家整车企业与388家配套企业;共建25所职业院校年输送1.5万名技工;村级车间承接线束加工等环节使物流成本降低40%。宿迁万奥科技公司整合5个村闲置厂房生产酒吧灯,带动50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5万元,这种片区化布局使皖北集群2024年营收突破千亿元。
价值链提升路径在成都邛崃邛酒产业形成完整闭环。通过建立全国首个酒业质量溯源系统,研发果酒、威士忌等新品,桶陈量占全国90%;创新"一桶好酒"直销模式使终端价格下降30%而利润反增20%;开发"酒庄游"等文旅场景让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35%。姚安县"林花共生"模式则通过"721分配"机制,实现亩均收益超万元,完成从原料输出向品牌塑造的质变。
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两大标杆:恩阳区"127模式"将利润的10%帮扶低收入群体、20%村民分红、70%再生产,养鸡场带动55户脱贫户年增收3万元;东宝区动态股权机制按资源投入调整分红比例,陵丰公司首年实现村均增收1.1万元。宿迁五角星牙刷厂将60%岗位定向招聘入股村民,工资绩效挂钩使员工流失率从25%降至8%,生动诠释"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变革逻辑。
【智慧升级的实践路径】 数字化技术正成为乡村共富运营的核心赋能工具。江西南昌大田农社部署500台农情监测站,结合AI虫情识别系统使农药使用量减少30%;新疆棉花种植区智能灌溉系统实现节水20%;盐都区"数字农田"通过区块链溯源带动农产品溢价25%,构成智慧农业的三维实践。
数字乡村治理在重庆合川区取得突破。村财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全区2259个村级账户线上监管,追回违规资金6.72万元;义乌强村公司系统形成工程承揽闭环管理,廉政风险下降50%;汉台区"数字大屏"联动环境整治积分兑换,公共设施报修响应缩短至2小时。
电商赋能销售呈现创新格局。滨海县"滨鲜达"小程序通过"一品一景"直播设计实现1.2亿元销售额;阿里巴巴"一县一品"项目提升陕西柞水木耳复购率35%;高邮灌区数字孪生系统使生鲜损耗率从12%降至5%,构建起云端赋能的销售矩阵。
【挑战与破局之道】 面对人才、资金、同质化三重挑战,广东电白区"乡村CEO"计划培养龟苓膏加工专业团队,重庆永泸强村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实现营收增长220%;浙江温州"乡村振兴大专项"撬动6亿元社会资本,海门区发行REITs产品获5.8%年化收益;成都邛崃"双IP驱动"使终端利润提升20%,青岛"渔盐古镇"文旅IP带动客流量增长300%,形成差异化突围路径。
【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制度创新需突破土地与金融瓶颈。四川广元"三资管理18条"实施宅基地使用权证券化,山东泰安延伸"强村共富贷"至集体土地开发;浙江温州财政资金杠杆化撬动6倍社会资本,安吉县碳汇交易收益40%反哺低收入群体;余姚市"投资红绿灯"机制三维度预警防控风险。
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四重循环:广东电白"乡村CEO"与浙江余杭青创客计划培育专业团队;泸州纳溪区共建雷竹产业飞地降本35%;海门区REITs收益60%再投资;南昌大田农社专利收益共享机制激发技术转化,预示着乡村经济向创新驱动型全面转型的进化方向。(王国灿)
(本文作者:王国灿持有农业农村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颁发的《乡村规划师培训合格证书》、《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合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