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讯-资讯新媒体!

关于我们

东方快讯_资讯新媒体

新时代,新征程—【德艺双馨艺术家】徐成春

时间:2023-03-17 17:21:27    作者:秩名    来源:今日头条    浏览:

 
徐成春版画作品
 
徐成春雕塑作品
 
真正的艺术就是对时间说不
文/张毅静
萨吉满盛山是遥远的。
它在重重叠叠的密林深处,它在九曲十八弯的小路深处,它在,历史和时间的深处……
和国内外的某些景点簇簇新的感觉不同,这里的景观一出现似乎已经具有了时间性与沧桑感。景是一座山,山是一处景,山在丛林之中,丛林在山的怀抱里。
那座山,谁也说不清它有几千几万年了,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座呈“一”字形状排开的山上会有那么多嶙峋怪石。难道天然就是为了让人产生迷思吗?从不同角度去观看,这些石头各具情态,变幻无常。有的像兽头,有的像飞鸟,有的像塔楼,有的像一对神人在耳语……若是从更高处俯瞰,这座通体青黛色的山如一条墨绿色的长带蜿蜒在林海之间,一直去往了幽深之处,宛如隐喻,催人生哲思。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现在,一尊萨满女神头像被艺术家徐成春雕塑在了此山最高处。
 
徐成春雕塑作品
 
徐成春雕塑作品
 
寻常的女神像大都是温婉的、美丽的、年轻世俗女子样貌,而这尊女神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兼具着神性与母性的形象。她的面容有着明显的北方游猎民族的特征:脸型宽大,眉峰高峻,双眼细长,颧骨凸起,鼻准略平,嘴唇稍厚,人中清晰而又深刻。她不妩媚,不靓丽,更不缠绵。正相反,她是谨肃的、庄重的、甚至是威严的。人第一眼见到她,腿脚就发软,想要跪拜,想要祈求。然而神奇的是,明明是这么一张甚至比男人脸还要坚韧肃穆的女神脸上竟同时包含着温情与怜悯……
 
徐成春雕塑作品
 
她的目光直直地注视着远处——一定是她看到了什么邪祟,便张开双目,勇敢地瞠视着它,不允许它靠近自己的子民!——这种目光,每一个想要保护孩子的母亲都曾经有过,即使她自身羸弱,即使她气力有限,危难时她们都会有这样的目光。所以,这母性的目光不是她个人的,而是全天下所有母亲的……
她的嘴唇微微翕张着——好像是在用一种古老的鄂伦春咒语在念诵着什么、祈祷着什么。——谁没有看到过自己上了年纪的母亲喃喃自语的样子?谁不曾为那未必有用却满含感情的念诵声而感动?母亲!若是你的唇边只有笑容与欢愉该有多好,可是,你永远得要为儿孙操碎了心……
 
徐成春雕塑作品
 
她头戴着鄂伦春妇女用的头巾,风将飘带吹拂着,拂到了她的左脸颊上,她那已经不再圆润的面颊还能感受到春风的温暖么?只怕太多的忧虑已让她无暇顾及自我。
她的身体上以浮雕形式雕刻着鄂伦春子民狩猎、收获、舞蹈、饮酒等生活场景,歌舞升平一派安详。——母性的本意就是养育、守护、安宁、祥和,有这样一位上可通神下能接地的萨满母亲,鄂伦春子民焉能不欢悦?
 
 
徐成春雕塑作品
 
世间所有的萨满,原本只是平凡的肉身。然而,要么是出于家传的需要,要么是出于神秘的命运安排,他或她成为了一代萨满。“萨满”,这个源自通古斯语与北美印第安语的词,原词含有“智者、晓彻、探究”等意,那就意味着他(她)们要用一生去努力超越平凡族人的境界,去学习许多常识或知识,治病救人,预言吉凶,预测未来。与其说他们能够通过舞蹈、歌唱、击鼓、摇铃等方式与仙界通灵,不如说他们是生命感觉敏锐和人生智慧超常的聪慧之人。若再加上母亲和妻子的身份,这样的女性,堪受世人尊重!
赫伯特·曼纽什说:“一切艺术基本上也是对‘死亡’这一现实的否定。事实证明,最伟大的艺术恰恰是那些对‘死’之现实说出一个否定性的‘不’字的艺术。”
艺术家徐成春用了将近两年的时光创作出的萨满女神像,就有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力道。
 
 
徐成春雕塑作品
 
这个在绘画艺术上已经付出了半生心力的艺术家,以往虽然已经创作出诸多鄂伦春民族题材和萨满题材的作品,但大都体积有限,而这尊体量巨大的雕像,一只眼睛就长达2.2米,可想而知整体塑形的难度!再加上雕塑材料为自然山体岩石和钢筋水泥等,就算有现代吊车作为辅助,爬上爬下的辛苦也难以用笔墨形容。他上山的时候,还是一个英姿勃发、充满了抱负的中年艺术家形象,两年来在灰砂石料中风餐露宿、蚊虫叮咬,殚精极虑的他变得头发灰白、身体衰弱。就像米开朗基罗当年为创作《创世纪》,五年中半仰在穹顶下作画,当画作终于完成,他身材佝偻了,看信时必须要举过头顶才能看清。
 
 
徐成春雕塑作品
 
这个大作品,在他心里酝酿多年了。他是黑龙江大地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他是大兴安岭养育大的孩子,他对这片土地有感情,有热望,有依恋,有心忧。多少年来越是为了艺术舍身投入,他越是具有了“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的文化价值取向。在不断叩问缪斯神迹的过程中,他清晰地感知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创作的作品除了在引领社会审美价值观方面发挥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和大众一起去寻找那些与优秀传统相关的集体记忆,从中找到自我,找到尊严,找到文化上的自信。
鄂伦春最后一代萨满关扣妮老人回答了这个问题。
年迈的她,已经发苍苍、视昏昏,可是,当她看到这尊萨满女神像第一眼时,她感动地慢慢跪了下去,闭上眼做完祈祷后,她问:“这是谁做的呀?”人们赶紧将徐成春喊了过来。虽然徐成春在一周前还去医院探望过老人,可她不记得他了。她只是说:“这是你给我们做的?做得好!我要给你祝福!”
 
 
徐成春雕塑作品
 
那么,徐成春呕心沥血的艺术得到认同了吗?要知道,世间太多艺术不仅要等一代观者、一个民族长大并成熟,不仅要他们具备了艺术审美甚至有了足够充沛的宽容与宽阔的视野——不,不仅这些,必须还要等历史的巨轮把人再一次推到某种特别的处境下,在理想、现状、历史、自我之间选择和痛苦的时候,阅读和理解才能成立。
这是民间审美对艺术创作的高度认可。
这是一个神职人员对艺术家的高度尊崇。
这是一代宗教人士对地方政府所做的完美事业的衷心礼赞。
如此体积巨大、形神皆备的力作,没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再有才华的艺术家也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而如果政府主导者没有能力和眼光,找到徐成春这样一个既有艺术才能又有对鄂伦春文化、森林本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大艺术家,这个以天当画架以地做基础的“纵情之作”也很难想象会如此成功。——是这个美好的时代、美好的理想,成全了他们彼此,让他们共同创作出了这座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地艺术。
 
 
徐成春雕塑作品
 
没有终点的到达
--读徐成春森林版画有感
赵晓澄
就画家而言,我想最重要的是目光。我们不光用眼睛看画,也看社会,看历史,看人生,用眼睛感悟和思索。徐成春的画来自他敏感多思的心灵,也来自他曾经的基层林区生活阅历。自幼对美术的痴迷,使他在茫然中开始了曲折的自学路程,1979年步入大兴安岭地区版画群体,后来到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深造,回来后开始进入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以艺术家的角度和视野重新回顾和审视自己曾生存过的林区人文环境,一批不再迷茫、蓄势以待的版画作品倾泻而出:《遗失的层林》、《归来的家园》、《源头的号子》、《船之吟·潮之咏》、《记忆的河流》、《北极村》、《胭脂沟之春》、《冬至北极》、《夜?昼?》……
 
 
徐成春雕塑作品
 
这些流淌着对林区眷恋之情的作品无不反映出画家对艺术追求的执著和坚定,即使在深圳担任《广告世界》杂志美编的那几年里,面对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和悄然无息的时代巨变,徐成春依然守着清贫和孤独,保持着画家的理智和清醒。这种清醒是多么重要,这种坚持是多么珍贵。《归来的家园》系列版画作品用艺术的语言道出了画家对森林、生态和家园的思恋,企盼回归林区的迫切心情。版画《遗失的层林》、《记忆的河流》、《远山掠过》等作品,成春在艺术处理上既重视大的体块,又重视细节的刻画,在画面结构和空间尽情展示着丰富的联想。这种近于娴熟的艺术语言和有着深刻意蕴的内在结构,给人留下了极大的观赏和思考空间。
我比较喜欢成春的版画《船之吟·潮之咏》,本应该浮在水面上的木船失去了水的承载,空置悬浮在沙层密布的空间。河床因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而流失、干涸、沙化,导致应在水里生存的贝壳裸露在板结的沙丘上,画家喊出了绿色企盼和保护水资源、关爱人类共同家园--地球的心声。
在报社工作的徐成春曾先后在漠河乡任文化站站长、县文化馆馆长。多年的基层文化工作使他对养育过他的这片边陲沃土一往情深。这种情感在他早期的成名之作《北极村》中得到充分的展示:界江、航标、小船、松树、白雪、村屯、耕牛、田园使人流连难忘。
 
 
徐成春雕塑作品
 
通观徐成春的版画,色彩绚烂、或洗练、或凝重、或明快,充分突显了对北疆、源头、雪域、生态、自然、环保主题的深邃内涵。他是一位善于用艺术形象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人,他常常把想要表达的观念艺术地表现出来,而不是单一的色彩表述和内容的图解。成春在作品中很注重用技巧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正如当代罗马尼亚著名画家戴维斯·格莱布尔所言:“最好的作品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技巧性的”。他强调艺术形象本身的说服力,他说:“美术作品,不论是政治的、哲学的、还是社会的,都不需要语言或是写出来的文字来表达与强调。”徐成春多年来对版画艺术的执著和坚持,成为一名多产的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他对西方的现代艺术大胆的借鉴,却没有受束缚,而是利用这些手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信念和观念。他把形式和意味,把色彩、构成、线条都结合得很完美。所以他的版画作品既有童心的率真、执著,又有哲学的沉思和深刻。他常借用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鞭策自己。我们翘首以待徐成春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徐成春版画作品
 
徐成春版画与森林同在
文/晁楣
版画家徐成春同志是黑龙江版画创作群体队伍中的重要骨干之一,也是大兴安岭版画创作群体的创始人之一和领导成员,他的版画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独具个性的版画语言,更为可贵的是三十余年来,他根植于林区基层,潜心艺术实践,创作了大批版画佳作,成绩卓著,并在组织本地区群体创作、培训版画爱好者和重大展览活动,以版画作品宣传大兴安岭形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力。我对他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表示祝贺并致敬意!
 
 
徐成春版画《北徼寻源》
 
徐成春同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学习版画,其间还曾涉猎国画、连环画和漫画创作,1985年至1986年入鲁迅美院版画系学习后开始专注版画创作,且作品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个人风格。他的创作题材以森林风光和人物并重,融装饰美与写实美于一体,营造出真实与幻境兼具的艺术氛围,令人耳目一新。如他的版画作品《遗失的层林》《记忆的河流》《归来的家园》等系列作品参加了国内美术大展;《迁徙》《漂逝的岁月》《远山故事》等系列作品入选国际版画作品展获奖并获好评,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徐成春的版画艺术在表现真实感、存在感的同时,因为虚拟之境的巧妙介入及梦幻色彩的个性化运用,触动了现代观者的心灵,从而引发了新的思考。
 
《飘逝的岁月》
 
徐成春现任大兴安岭地区文联副主席,大兴安岭地区美协主席,北极森林版画协会会长职务,是大兴安岭版画的领军人物。目前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是我省版画专业队伍成员深入生活重要基地之一,对黑龙江省版画创作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可以预见,在本地区生活工作和创作的徐成春同志,凭借他对大兴安岭地区在精神文化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道路上的探索,凭借他对版画艺术的孜孜以求以及勤奋好学,一定会走的更远!创作成就更高!
晁楣2013.6.2 于哈尔滨
 
 
《天际牧歌》
 
平实为人,勤奋作画
——感言徐成春为人为艺的境界
文/宋源文
1983年9月末,我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城西林吉结识了徐成春,那时他在电影院作美工,爱好版画。一见如故,他放下手头工作,带我们去附近的林场熟悉情况,又陪我们去漠河镇,一路上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当地的风俗风情,直到把我们送上开往黑河的最后一班船。
 
 
《迁徙之二》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大火,我听说他为了拍摄扑灭火灾的照片,本在医院养伤的他却跑了出来,顾不了面临大火的家,到处转战火场,结果连徐成春的大量美术作品及美术资料也都被烧光了。徐成春是在林区长大的孩子,能吃苦耐劳,他的质朴、热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992年他曾走出大兴安岭,走南闯北漂荡了八年,期间干过广告设计,也苦苦挣扎搞过版画,终因找不到感觉,最终还是回到大兴安岭,重操旧业。他那跌宕起伏的经历,引领我赏析他那多产多变的作品。
 
 
《迁徙之三》
 
徐成春的作品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至1992年,他的作品主要取材于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活风光。如《冬漫漫》、《胭脂沟之春》、《源头的号子》、《大锯房》、《北极村》、《桦林小溪》等。
都是家乡美之作,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今天看来,依然感到如同来自大兴安岭那明媚的阳光和扑面而来的清新的空气。从1997年到2009年,他的创作取向分流了。
 
 
《问天》
 
《这山·那山》、《远山故事》组画,《飘逝的萨满》等作品,是他与鄂伦春人曾有一年多相处的生活库存的再现,尤其是《这山·那山》,将人们引向游牧民族从远古走来的岁月流痕,只因为作者也有走过山山岭岭的多种体验,才有这种直奔史诗文化蕴涵的切入。《记忆的河流》、《归来的家园》组画,是对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呼唤绿色世界的呐喊,那已变成干涸的碎石,远处的浓烟火海将要吞噬一切,失去家园的驯鹿,腾空飞驰,迷惘、祈盼、何往?
《广袤的原野》、《远去的群山》、《冬至北徼》、《冰封无季》、《冬冷无语》,营造出寂寥、苦寒之情境。既是对高寒地带自然生活的概括和浓缩,也是作者经历了生活的磨砺,感悟至深的反照。
《旷野的层林》、《远山掠过》、《驼鹿谷》、《梦回额尔古纳河》、《春归南瓮河》、《暮归》等作品,明显有一种回归、寻根的意向,他要追索生活赐于他最初的印痕,扑捉人生的灿烂记忆。《春光》中几个孩子跳绳的瞬间,动作协调,腾空跃起,目视远方。这幅画的构图非同一般,把画中的主人安排在一个虚幻的空间,从视觉上告知人们,他们不仅超越了脚下的土地,同时也置身于无限的时空之中。令人感到那里的孩子也有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有朝气,有梦想,同样享受了人生启蒙阶段的一缕春光。
 
《飘逝的萨满》
 
徐成春的前期作品,缘自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照和体悟,倾向“自然”而非“人工”,是“原野”、“原材料”、“原创”、“原动力”,带给人们心灵的冲击。不论是生活还是情感,只要是初衷,是真,是善,是美,都像金子一样永远会发光。他的近期作品,是在审美体验基础上的升华,画境中洋溢着感性体察与理性的思考,人生体验与现实的关注,看得出他在进行对生活体验的梳理,人生境界的聚焦,艺术追求的定向的流程中,求新求变。
前期的也好,近期的也好,他的艺术理念和取向,都是从生活中生发,从情感中生成,他思考的原点,始终没有离开养育他的那一片热土。他的作品都是基于那个特定地方的环境,社会结构及风俗习惯,这些地方的色彩,影响和哺育了徐成春的个人气质、思想感情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立足于一个地域,创作出乡土特征的作品,在当代文化中仍居一定的席位。
记得1999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派一位研究现代艺术的学者到中国收藏版画,我把几届全国版画展览的画册提供给他,最后在他遴选的20多幅画作中,就有徐成春的《源头的号子》。当时还有人送来一幅几何形构成的作品,他一看就说这个太简单了,在西方这一类的画多的是。论技巧,徐成春的作品并不占先,但他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民族的地域文化,有国籍,但没有国界,不受时空局限,历史上这一类的艺术大家和艺术精品多得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徐成春有半生经验的积累,有信手拈来的创作资源,只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便会有更美好的前程。
 
 
《再生》
 
我与徐成春已有26年的忘年之交,他有一种执着的务实精神,做起事情孜孜不倦。经历了生活的风雨,反而踏下心来,抓住版画不撒手,一幅接一幅,步入良性循环的兢技状态,令我钦佩。年届中年的徐成春,至今还是不变的老样子,见面后不出五分钟,便支支吾吾说起他最近画了什么画,还想画什么,接着会说画的不好,不知道该怎么样画?
一副虔诚的虚心求教的神态。看似优柔寡断的外表,其实又有藏而不露的老主意,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他在技术层面上似有借鉴的影子,但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却是他的专利。诚然,他在艺术的征途上还要过许多道坎儿,须知,他从来都是业余时间作画,多么不容易。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兴安岭,版画群体红火一时,而今,当年的画友有的退休了,有的去了外地,所剩无几。
 

《寂静的北回归线》
 
我能想象得出,在远离闹市的茫茫林海,他要充电,如饥似渴,他想参加外面的展览、学术活动,但常常听到的是迟到消息。前不久见面,他告诉我最近买了一个70平米的房子,并购买了版画机和各种纸张、板材,下班后就去那里画画,感觉挺好。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平实为人,勤奋作画,乃人生的最佳境界。徐成春为人低调,安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光荏苒,我相信,当人们说起大兴安岭版画,便会想到徐成春,想起徐成春,便会想到大兴安岭版画。天道酬勤,只要他年复一年的耕耘,必将收到应有的馈赠。
2009年7月于北戴河海景花苑
 
【艺术简介】
徐成春,1960年生于沈阳,1985-1986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北极森林版画协会主席。
自1979年开始美术创作,其中部分作品在《美术》、《连环画》、《版画世界》、《美术大观》、《华人美术报》、《诗刊》等报刊发表。
作品《远山故事之三》获第十五届韩国空间国际绘画展“发现价值”奖;《飘逝的萨满》获第七届日本高知国际版画三年展优秀奖;《飘逝的岁月》入选波兰国际版画巡回展。《遗失的层林》、《船之吟潮之咏》、《记忆的河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大展和第十二届、十五届、十六届全国版画展。
《夜昼》、《源头的号子》、《冰封无季》等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四川神洲版画博物馆及日本、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国家收藏。
 



2015-2018 Copyright © 东方快讯 京ICP备11088888号-1 公网安备110188808888号

技术支持:东方快讯